吃货横行的当下,海鲜俨然成为了头牌,作为一个熟悉海的大连人,轻描淡写的就能的说出一堆海鲜,但唯独遇到这个"货",很多人看到后都是一脸的What!
它就是
大连海鲜界不折不扣的“黑暗使者”——呲子!
人家也是有尊严的,您把奴家的衣服都脱了好吗.......
“呲子”是贝类的一种,海岛上的一种蛤,真正的学名是什么,度娘也竟然说"不知道......",(但查到另一条信息是,砂海螂,俗称大蚍、蚍蛤。瓣鳃纲、海螂目、海螂科,与我们说的“呲子”很相像)因受到惊吓后会迅速的呲出一股水柱的特性,于是就被冠以其名。
“呲子”价格上没有海参鲍鱼贵,名声也没有它们响亮;但产量很少,在市场中属于有钱也买不到的,如果想吃,只有亲自去海岛,并且是极个别的几个海岛才有。
从外观形状看,呲子应该和大黑蛤、蚬子之类的是近亲,大的成人巴掌大小,小的鸡蛋大小。生长环境也都是在浅海的滩涂泥沙中,属于不折不扣的地下工作者,但“呲子”的“巢穴”比蚬子要深很多,通常在四十公分左右深的泥沙里。由于长期蜗居在黑色的泥沙中,本应该是白色的贝壳被浸染成了黑色;外壳比较单薄,稍微有力就能碎裂。
挖“呲子”
难度属性:五星
惊喜属性:五星
经验属性:五星
勇气属性:四星
收获属性:二星
危险属性:零
必备装备:铁锹一把,“鹰眼”一副
赶海,在过去是海岛人的一种营生方式,老少童孺也都精通于此本领,挖"呲子"的难度系数,要远远的大于其他的赶海项目。
如果把赶海比作打怪,“捡”,“刨”,“扒”等普通技能对“呲子”产生不了伤害,必须使用“挖”的技能!因此普通的装备很难将它暴击,这就需要更强大的工具对付它,那就是盘古大帝开天辟地时用的陨铁神器——铁锹!
以往,扒蚬子,抠蛎子,捡波罗等都是女人来做的,简单容易,不是力气活。但挖“呲子”都是由家里的男人来做的,当你在岛上看到退潮后有人扛着铁锹去海滩,别以为是去海里盖房子修大桥,十有八九是挖呲子去的。
挖呲子有些类似于陆地上的刨地瓜土豆,不同的是,地瓜土豆能顺着茎蔓连刨带拽的一挖一个准。但呲子是没根没蔓没牵连,唯有海滩上那些筷子头大小的窟窿眼,并且这种眼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也正是如此,增加了难度,提高了挑战性,因此更具有了魅力和吸引性。
挖“呲子”绝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活,就算有了顶级装备和孔武神力,也未必能掉落宝贝。还需要经验值,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或者是有勇无谋的莽汉是玩不了的,挖“呲子”的难度等级列为五星是有原因的。
“呲子”没有利爪尖牙,不能攻击自卫;没腿没翅,不能跑也不能飞;只能藏于地下深居简出,才保证了延年益寿。无论是退潮成地,还是涨潮成海,它的真身从来不从泥沙中完整的露出。就连蛤类的天敌,海星、蚆蛸等BOSS,也奈何不得。
在退潮后的海滩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贝类的残壳,唯独看不到“呲子”的壳,由此可见,除了人类,它是没有天敌的。因此,如果不熟悉它的特性,就算你的腰肌再厉害,装备再精良,把地球挖穿了,也是两手空空。
退潮后的滩涂就像是冬雪融化后的田野,谈不上有多美,但感觉更多的则是期待着收获的欲望。搁浅的渔船,裸露的礁石,觅食的海鸟,以及留下了一缕缕的海草,这些绿色的海草像是头发一样贴俯在滩涂上。
海草的周围往往布满了密密麻麻浸满了海水的“眼”,这种“眼”其实就是海底总各种贝类,虾蟹等生物留下的通气孔。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眼”是能挖到“呲子”的唯一线索。
满海滩的“眼”,不要误以里面就有宝贝,空置率非常的高,大部分就是“空房”,里面没人住.......。对于经常赶海的老司机而言,也会经常看走眼,十有二三也会落空。
前方秘笈,敬请留神
判断哪个“眼”中有呲子,只有两种方法
第一,看“眼”的形状,"呲子"的洞孔通常是椭圆形的。
第二,看“眼”里的水,会不会突然消失。
为什么说需要“鹰眼一副”呢?善于赶海的老司机都是通过“眼”的形状,来判定哪个洞孔下藏着“呲子”,以及孔眼的大小判断出“呲子”的大小。
沙质的海滩,退潮后像一块巨大的吸足了水的海绵,软软的,走在上面很舒服,并微微的震颤,踩上去会留下了浅浅的脚印,不过,一会海水就会把这个浅浅的脚印慢慢的给盈满了。
老司机走到“眼”比较多的海滩,就会使劲跺脚,这时有趣的现象就会出现;大部分的 “眼”没有变化,但有的“眼”仿佛是受到了惊吓,洞孔中的水突然没了,像是什么东西在下面,一下子把水抽走了,哈哈哈,猎物暴露目标了。
洞孔里的“呲子”感受到了沙滩的震颤,也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于是把平时伸在泥沙洞中的呼吸管立刻缩了回去,造成了这个“眼”水位的下降。
这个细节很微弱,不认真看往往注意不到,但经验老道的“猎手”就凭借这个细小的变化就能发现猎物,于是就顺着那个洞口开始挖。
别看呲子的洞孔很小,但挖的坑可不小。呲子越大,相对孔眼能大一些,藏的也就越深。
随着一锹锹黑黑的泥沙被挖出来,坑也越挖越大,越挖越深,腰弯的越来越低,屁股也撅的越来越高,画面有些像动物世界中动物掏洞的喜感......这时还要边挖边看,因为黑色的“呲子”往往和黑色的泥沙混在一起,很容易蒙混,不小心的话,就能让辛苦付之东流。
第一锹挖下去时,就能看到泥土中有一股水柱喷出来,按照海岛老百姓的话说,呲水了,那基本确认下面是百分之百有货。顺着呲水的位置,在周围慢慢的向下挖,挖到四十公分左右的时候,就要慢一些,一方面是用铁锹尖尝试能不能碰到硬的东西,碰到了基本就是“呲子”,这时要轻轻的调整一下铁锹的角度,如果距离目标太近,一不小心就会把“呲子”的伸出壳外的“JJ”给切掉,那是最好吃的部分,切掉就太可惜了。好在滩涂的泥沙都比较松软,这时候把铁锹扔掉,用手一点点的挖,就能把宝贝挖出来。
宝贝出土的瞬间,那就是中奖的瞬间,尤其是运气好,碰到一个大大的“呲子”就好比中了一个大奖。沉甸甸的呲子放在手心中,仿佛就能闻到了那鲜香的美味。
呲子的做法:
海岛人对于海鲜的吃法比较简单,大部分的海鲜只是取其精华。“呲子”相对蚬子,肉质较为韧艮,但鲜味却超出蚬子,所以海岛人主要用它来汆汤,或者是只取"JJ"部分剁碎用来做饺子馅。现在因为来海岛旅游的游客比较多,不少店家也开始用它作为烧烤的原料。
呲子的分布海岛:
以长海县岛屿为主,
塞里岛浴场,
广鹿岛盐场,
大长山岛三官庙海域,海洋岛的太平湾,小长山西大滩浴场,獐子岛马坨沙滩
与考古有的一拼的赶海项目——挖"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