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一些海域出现局部小范围赤潮
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7月5日-9日,我市一些海域出现局部小范围的赤潮现象。截至昨日发稿,赤潮面积已呈现减少趋势。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沿海时有发生。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市海域赤潮的规模和发生频率要小于往年。市民可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监测信息,无需过分紧张。由于我市目前处于休渔期,且将对海水浴场水质实施检测,局部小范围的赤潮不会对水产品安全和市民滨海休闲构成威胁。
7月5日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获悉,大连港东门口附近发现一狭长红褐色污染带,疑似为赤潮现象。经现场测定,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中肋骨条藻密度未达到形成赤潮的基准密度;夜光藻密度超过形成赤潮的基准密度。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大连港附近出现赤潮。7月6日,该区域水色已基本正常。
7月6日,棉花岛渔政港内,水体颜色呈现明显的红褐色。综合数据测定,棉花岛渔政港内为明显以中肋骨条藻为优势种的单相型赤潮,此种类没有毒素产生。至7月9日,赤潮主要还是集中在棉花岛渔政港和港口附近海域。
【名词解释】
赤潮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赤潮的科学定义通常指的是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会使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中缢虫、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或砖红色;真甲藻、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呈绿色;短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某些硅藻形成棕色赤潮。另有某些赤潮生物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变色,但它们可使鱼贝类等海洋生物体内含有赤潮生物毒素,也归为赤潮。
赤潮的发生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光照、风力等天气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水文因素,营养盐、微量元素及赤潮生物自身等生物化学因素都必须考虑进来。
同时,我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造成近年来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过度的污水排放及水产养殖过程中剩余在水体中的饲料都是海水营养盐浓度飙升的根源。
浒苔
浒苔属于绿藻类,约有40种,中国约有11种,无毒。浒苔爆发的治理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持续不断地打捞,等到水中的营养元素消耗得差不多了,绿潮自然会逐渐消退。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