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岛旅游网—有滨城特色的大连旅游网站!
大连海岛旅游网
当前位置: > 旅游攻略> 大连旅游攻略>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益昌凝”传承人徐学林
时间:2015-12-27 15:28 来源:未知 作者:蔚蓝天空 点击: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益昌凝”传承人徐学林
    金州,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文献记载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明代以来,作为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金州素有“辽南雄城”之称。当地自然条件优越,受海洋影响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物产丰富,造就了良好的饮食环境。“益昌凝”糕点便是出自金州城内的百年老字号传统糕点铺,曾风靡金州古城,为金州百姓津津乐道。从私营到国营,从2005年的销声匿迹到四年之后的重新回归,这家于1869年在金州古城创建的糕点铺,在140多年之后,仍以独特的口味吸引着顾客。今年52岁的徐学林,是“益昌凝”的第四代传承人,近日记者在金州城内的这家百年老字号传统糕点铺采访了他。
    当年曾享誉辽南,普通百姓达官贵人都说好
    1869年(清朝同治八年),金州古城南街上,吴洪恩将一块黑底金字的益昌糕点招牌挂在廊檐下,益昌糕点正式成立。据《金县志》记载:“清同治十年,金州人吴鸿恩(吴洪恩)在金州城内开设益昌点心铺,师徒12人,日产蛋糕、炉果等100公斤,为前店后坊,自产自销。”
    “1869年前,土生土长的金州吴家靠卖馒头为生,吴洪恩子承父业,在馒头铺名声越来越响之后,他又增加了火烧、麻花等新品种,还四处学艺,开始尝试制作各种点心。这些点心获得了多方好评,于是1869年吴洪恩在金州古城南街正式开设了点心铺。”作为“益昌凝”的第四代传承人,徐学林回顾起其百年的历史。
    “清晨4点多,点心铺的伙计们在一排长长的面案子上排成一字擀饼皮,声音好似轻快而富有节奏的鼓点,邻居们就在这鼓点声中醒来,提着竹篮去买烧饼当早餐。老金州人都说,益昌糕点的鼓点就是老金州城早起的闹钟。当时金州城早晚都要关闭城门,每天早晨城门一开,城外人便陆续拥到益昌点心铺吃早点,晚来一步,烧饼就会卖完。卖完早点后,伙计们就开始准备制作软硬八件等各式点心,这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进城赶集的人,都会在益昌糕点铺买上几件点心后,再赶着大车离开金州城。而在达官贵人的眼里,用料讲究、工艺精细的益昌糕点则成为他们馈赠的礼品和必备的年货。”徐学林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不仅仅是一个有关点心的故事,还是一段别有韵味的历史。
    后来,益昌糕点的名声越来越大,分店越来越多,吴洪恩将益昌糕点的名号改为“益昌凝”,他希望大家可以凝聚在一起,像一股绳一样将益昌糕点做大做好。此后,“益昌凝”的美名,传遍了整个辽南。
    “当时,主要以软硬八件、套环酥、光头饼、状元饼等点心为主,这些点心外皮香酥,入口绵软柔滑,内馅清甜松糯,深受当时百姓的喜爱。其中,做工细致的套环酥,最多能数出64层;光头饼用热水一泡,又甜又糯,没牙的孩子和掉牙的老人特别喜欢。”
    “1900年左右,第二代传承人吴可容完成学业,回到‘益昌凝’开始学习糕点制作和经营,通过不断的摸索创新,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普通糕点的制作技艺,制作出传统名产酥皮八件、核桃酥,龙凤饼、糖饯果、麻花点心等,形成了吴家糕点独特的口感与风味。19世纪40年代,在金州城内开设了德生成、益昌凝、义发成、成泰斎、永合昌五家合作商店,就连大连西岗东关街和沙河口星海街、瓦房店、熊岳城一带也开设了分店,名噪一时。”
    “1950年,吴可容因病离世,‘益昌凝’的重担便落在第三代传承人吴智明的身上。当时只有14岁的吴智明只得辍学回家与师兄弟们共同经营糕点铺。那个时候,糕点烤制用的是木炭,每人守着一个大铁炉子,里面有一个四方托盘,放着各式各样的点心。‘三分做手、七分烤手’。制作点心的过程很辛苦,尤其是大火炉烤得人很难受,但听到人们对糕点的赞美,吴智明他们的心里却是甜的。”
    1956年,“益昌凝”公私合营为大连金州益昌糕点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金县城里第一个国营食品厂,职工增至120人,第三代传承人吴智明与“益昌凝”的伙计(制作糕点的技师)和自家制作糕点的工具一起入了新厂。为恢复生产传统糕点,1983年,已有114年历史、享有盛望的原“益昌凝”糕点生产从食品厂分出,单独经营,实行“前店后厂”的生产销售模式。2005年,益昌糕点厂因经营不善而停业,这一经历了百年的传统老字号淡出老金州人的视线。
    “益昌凝”回来了,糕点还是那个味儿
    在整整经营了136年后,益昌糕点突然销声匿迹,无数金州老城人对此感慨万千。
    “这之后,也有人跟吴智明提出恢复老字号,但老人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儿女也都不从事食品工作,所以恢复老字号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我是一个地道的金州人,从小就是吃益昌糕点长大的,听说它停业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对于“益昌凝”,身为凯林集团董事长的徐学林一直有种特殊的情结,2009年,他得知“益昌凝”停业后,便决定重新恢复“益昌凝”的老字号招牌。
    “我曾三次来到吴家,提出想恢复老字号。吴智明老人很开明,他与儿女经过家庭会议后决定:即使将祖辈传下来的秘方交给他姓,也不能让老字号从此销声匿迹。就这样,吴老把祖传的40多种糕点的工艺配方和馅料配方传给了我。”
    2009年12月12日,徐学林正式拜吴智明为师。拜师仪式上,徐学林毕恭毕敬地给吴智明磕了头,为师傅奉茶。他还敬奉一对玉斧给师傅,吴智明则把祖传的糕点制作器具和保密配方当场赠送给他。徐学林聘请吴智明为顾问,他们相约要珍爱老字号的传统和品牌,力争再现老字号的往日辉煌。此后的几十天里,吴智明和徐学林精心选料,研究配方,反复试制,请来当年在益昌凝糕点铺干活的老金州人品尝点评,还从上海、北京等地请来糕点制作名家来指导,终于在两个多月里制作出了40种益昌凝传统口味的糕点。
    随后,徐学林成功注册了“益昌”两字商标。2010年1月,金州古城东南角,“益昌凝”的老字号招牌又被重新挂了起来,古香古色的门脸颇有旧时风范。
    “我们对一些原料进行升级调整,使糕点在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2010年1月23日,是‘益昌凝’重新开业的日子。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天,光临的顾客人山人海,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对‘益昌凝’糕点有很深的感情,品尝后都高兴地说,‘对!还是那个味儿!’”
    “益昌凝”糕点铺再次回归百姓生活,全新亮相的糕点也迅速得到大连人的认可与青睐。“益昌凝”烘焙出的糕点形状各异、酥松绵软、口味纯甜,在当地民间有“芳香正可口,酥脆不硌牙”的说法。传统糕点全部采用老配方,食品中所用的油、面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益昌凝”用了100多年的工具擀面杖现在还在用。此外,为了迎合社会需要,徐学林还特别增加了西式糕点,得到了不少年轻顾客的喜爱。
    徐学林认为,“益昌凝”糕点传统制作技艺之所以能流传百年,并在不断创新发展,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百年老字号金州‘益昌凝’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民间。延续五代,传承140余年,以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诱人的味道,已成为辽宁‘中华老字号’,无论是品牌文化还是传统技艺,都是代表着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风味名品,有着深厚的历史。二是文化价值,传承百年的‘益昌凝’糕点,无论是从手工作坊、家庭传承到摒弃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狭窄家族传承方式,还是制作工艺方面都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食品文化,应得到更大发展。‘益昌凝’糕点的精湛制作工艺,是代代传承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一整套秘制技术,其选料、配料、制馅、和面、烤制过程积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正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才形成现在声名远播的经典品牌,就传统糕点的工艺制作价值而言就值得传承和发展。最后是社会价值,‘益昌凝’糕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气息,名扬国内外,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成就了其可持续的传承发展和品牌效应。”
    如今的‘益昌凝’糕点,有着很多响当当的名号,它获得“辽宁百年老字号”荣誉称号,成为大连唯一的百年食品品牌,同时也是辽宁省唯一一个食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40多年前诞生在金州这块土地上的老字号,在沉寂了经年后又延续下来,完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创新,使老字号发扬光大
    目前,“益昌凝”糕点连锁店铺已成立12家,并在大连多家超市及商场销售,在增加了销售量的同时,对传统手工美食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的益昌凝糕点仍采用百年配方、传统手工制作,传统口味的糕点品种有70余种,在整个大连地区已家喻户晓,众所周知。而“益昌凝”发展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25岁的徐翌轩,徐学林的儿子。作为烘焙师的他,也正在和父亲携手一起为“益昌凝”发扬光大而在努力着。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益昌凝”传承人徐学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责任编辑:) 关键字: 大连旅游攻略

相关信息

推广合作热线:0411-39622688 推广信息
  • 最新资讯
辽公网安备 21020202000115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10070
大连旅游电话:0411-39622688 39563588 39563788 海岛旅游游客QQ群:17915952 海岛旅游同业QQ群:64494266
本站相关热词:大连海岛旅游网 - 大连旅游网 -长海县旅游 - 海岛旅游 - 大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