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岛旅游网—有滨城特色的大连旅游网站!
大连海岛旅游网
当前位置: > 旅游攻略> 大连旅游攻略>
大连旅游攻略:游泳时谨防被海蜇“咬伤”
时间:2012-07-31 08:33 来源:未知 作者:大连海岛旅游网 点击:

大连旅游攻略:游泳时谨防被海蜇“咬伤”

    现值大连旅游旺季,进入炎炎夏日,大连各大海滨浴场也迎来高峰。在清凉解暑的同时,也要谨防海蜇的侵袭。
    每年8月份是海蜇的成熟季节,近期海蜇增多与我市持续降雨有关。因为海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条件,首先是16~25℃左右的水温,还有淡水注入海水的海洋环境。7月份的天气促成了海蜇生长的最佳水温;而海水正常的盐度为28‰以上,近日连续降雨形成了淡水注入海洋,海水的盐度下降,海水中增加了许多浮游生物繁殖需要的营养盐,而浮游生物正是海蜇的美餐。在这两个条件的促成下,海蜇的生长格外旺盛。因此,海水浴场中突然增多的海蜇,极有可能是因天气变化自然繁殖。
    游泳时注意水中“红绳子”
    据专家介绍,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种多肽物质组成,1克刺丝囊含有5500万个单刺丝囊。一般在捕捞后,经加工处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
    海蜇靠触须上的刺丝囊保护自己,触须碰到人,就会缠绕上去,同时囊中弹出刺丝,刺进人体内,释放肽类毒素,这是海蜇保护自己的方式。当人扯断触须,它仍然粘在伤口上,继续放毒。不论海蜇死活,甚至裂成碎片冲上沙滩,其触须都可能蜇人。因此,人们游泳时应注意这种水中的“红绳子”。
    有研究表明:海蜇毒素的毒性是海蛇毒素的250倍、河豚毒素的450倍,其效应包括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及心脏毒性等等。研究发现,海蜇毒素为四氨络物、5一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织胺反应。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较5一羟色胺分别大10至15倍,还可使平滑肌收缩,或发生超敏反应,导致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伤后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个体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状各异。
    蜇伤后挺可怕
    我国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种类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质和危害不同。据介绍,海蜇毒液蜇伤人体后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蜇伤人体后,患者多日才能消除伤痛。我国沿海常见有随寒流漂浮于黄海一带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真海蜇在黄海、东海、渤海都有,毒性较小,通常青色海蛰毒性较大些。
    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蜇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防海蜇蜇伤最重要之处在于避免与海蜇接触,尤其是作业渔民要做好个人防护,切勿麻痹大意。捕捞时尽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触海蜇须,有特异敏感体质的人应禁止下海作业。
    被蜇后不能用淡水冲洗
    大医一院皮肤科主任宋智琦提醒说,夏季海边游泳谨防被海蜇“咬”伤,最好不要摸黑游泳。海蜇蜇伤后早期现场处理十分重要,一旦被海蜇蜇伤,千万不能用淡水冲洗伤口。因为淡水可促进毒液释放,加重伤情。被蜇伤应迅速用毛巾、衣服、泥沙等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毒液及触须,并争取用明矾水、食醋、5%~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湿敷。皮损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海蜇也有习性,就是风平浪静的时候一般会上浮到水面上,这样比较容易防范,大浪的时候一般见不到它们的踪影,最怕有浪但浪不算大的天气,海蜇半悬在海水中,游泳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触到海蜇。市民游泳的时候,最好穿上带袖子的游泳衣,一般最容易触碰到海蜇的部位就是胳膊和腿部。同时,记者也想建议各大浴场,最好在醒目地方挂上写有“警惕海蜇伤人”的相关警示牌,提醒游泳的人引起重视,避免海蜇伤人事件发生。
    【相关链接】
    海蜇美味菜谱
    凉拌海蜇
    原料:海蜇皮300克,黄瓜丝50克,芥末油3克,醋40克,香油3克,味精3克。
    做法:1.将蜇皮洗净切丝,泡两天,去咸味。
    2.用五六成热的热水把海蜇丝烫一下,捞出过凉。
    3.把醋、香油、味精兑在碗里成调料。
    4.把黄瓜丝先放盘里,再把海蜇挤干水分放在黄瓜丝上面,浇上调料,淋芥末油即可。
    海蜇炒豆芽
    原料:海蜇(买回来后要用清水泡一段时间),豆芽,葱,蒜,油,盐。
    做法:1.先把海蜇的水用吸水纸吸干,锅里放油,把蒜爆香,放入海蜇,
    2.海蜇炒约2分钟时,就可以把豆芽放进去,一定要快,不然海蜇会越炒越少,最后都炒化了。
   3.最后放入葱段,加盐,就可以了。
    海蜇冬瓜汤
    原料:海蜇75克,冬瓜750克,胡萝卜300克,瘦肉225克,姜2片,盐适量。
    做法:1.海蜇洗干净,汆烫后再冲洗干净。
    2.冬瓜洗干净,切厚块。
    3.胡萝卜去皮,洗干净切块。
    4.瘦肉洗干净,汆烫后再冲洗干净。
    5.煲滚适量水,下海蜇、冬瓜、胡萝卜、瘦肉、姜片,煲滚后以慢火煲2小时,下盐调味即成。
    蹄筋海蜇煲
    原料:泡发的海蜇头200克,泡发的猪蹄筋200克,黑木耳、胡萝卜片、笋片、葱段各1/3碗、里脊肉片1/2碗、油2大匙、盐2小匙、胡椒粉适量,酱油1/2匙、淀粉1小匙。
    做法:1.蹄筋、蜇头洗净切段,入沸水汆烫捞起,再以清水冲洗;里脊肉加少量盐、酱油和淀粉抓匀。
    2.炒锅加热后入油,先下葱段爆香,续下木耳、胡萝卜、笋片过油,续入蹄筋、蜇头、里脊肉拌炒,并下盐、胡椒粉调味。
    3.将做法2的材料盛入沙锅内,水加至淹没材料,以大火烧沸后,改小火慢炖20分钟左右即可。
    【小常识】
    海蜇(又称水母)为海生的腔肠动物,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腕基部(具肩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对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中国常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海蜇的前世今生
    出现比恐龙还早
    海蜇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水母约200种,中国常见的约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真海蜇、口冠海蜇等。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体色变化较大,一般是青蓝色,有的是暗红色或黄褐色。
    海蛰的繁殖期是每年三至四月,五月和七、八月三个月份是海蛰生长旺期,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触指及附属器呈白色。
    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时也达40米,水温8~30℃,适宜水温13~26℃,盐度12‰~40‰,适宜盐度14‰~32‰,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在静水浮游速度4~5米/分钟,风向、风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对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显影响。喜栖息于半咸水、底质为泥、泥沙的河口附近海域,对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干旱的年份可随潮进入河道。在风平浪静、多云、阴天或黎明、傍晚,一般都浮在水的上层或表面;遇有大风、强光照射或夜晚则活动于水的下层。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幼蜇切除口腕后,一周即能再生。
    多变而复杂的生活史
    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浮游生活的有性世代水母型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世代水螅型,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进行,即所谓世代交替生殖。当水温升到13℃以上时,便以横裂生殖(无性生殖)方式产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状幼体,初生碟状幼体直径2~4毫米,营浮游生活,在自然海域经3个月生长即可成为水母成体6~15公斤。海蜇有一个多变而复杂的生活史,行世代交替。日常所见的海蜇是它的有性世代——水母型。雌雄异体,生殖腺为淡蓝、浅绿、浅灰或褐色褶状物。在黄、渤海区8月中下旬成熟。生殖后的海蜇随着晚秋到来相继衰老死亡。
    海蛰是一味治病良药
    海蛰的营养十分丰富,含蛋白质12.3%,脂肪0.1%,糖类4%,还含有很多铁、钙、磷和大量维生素,无论在生化结构上,还是在人体吸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其伞部可加工成海蜇皮,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
    海蜇还是一味治病良药。传统医学认为,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之功。《归砚录》谓:“海蜇,妙药也,宣气化痰、消炎行食而不伤正气。故哮喘、胸痛、症瘕、胀满、便秘、带下、疳、疸等病,皆可食用。”

——大连旅游攻略:游泳时谨防被海蜇“咬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责任编辑:大连海岛旅游网) 关键字: 大连旅游攻略

相关信息

推广合作热线:0411-39622688 推广信息
  • 最新资讯
辽公网安备 21020202000115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10070
大连旅游电话:0411-39622688 39563588 39563788 海岛旅游游客QQ群:17915952 海岛旅游同业QQ群:64494266
本站相关热词:大连海岛旅游网 - 大连旅游网 -长海县旅游 - 海岛旅游 - 大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