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圆孤独症儿童的梦
 你知道吗?
 孤独症远不是“性格有问题” 患者长大后很难自理生活
 昨天,是第五个“世界孤独症日”。
 孤独症,俗称为“自闭症”,这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时期(多发病于1岁半到2岁左右)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这种病最早在1943年被美国医生凯纳发现,但直到现在,都病因不明,无法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共同的认知是,这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孤独症的儿童,表面看与普通儿童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因为沟通和学习能力的低下,无法认知新事物,如果放任病情发展,他们长大后无法融入社会,无法自理生活。
 虽然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星星的孩子”,但现实是,这些孩子非常可怜。有数据显示,即使及时进行了良好的训练,也仅有10%的孩子能正常上学,成年后能独立生活。大部分孤独症患者需要终身接受照顾。
 对这些“星星的孩子”来说,长大后自食其力,几乎是高不可攀的梦想。而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也承担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和压力。       昨天是世界孤独症日,但对于南京爱德儿童发展中心的5岁自闭症女童小樱而言更是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天。来自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一天之内卖出了400朵手工玫瑰和爱心明信片,顺利帮助她筹集到了“海洋天堂”看海豚所需的全部费用。
 5岁女童害怕发声玩具,只想“看海豚”
 在南京爱德儿童发展中心,5岁的自闭症女童小樱(化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小樱是个活泼却有些胆小的孩子,害怕上课的小教室,甚至害怕厕所,害怕发声玩具。除了自己的妈妈,唯一不怕的就是一直在爱德里做义工的“龚姐姐”。“龚姐姐”名叫龚元,是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从这学期开始,龚元和院里的同学一道在爱德当起了义工。除了给爱德儿童发展中心的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更是和孩子们形影不离地进行交流沟通。
 小樱的一切“不寻常”都被龚元细心地注意到了。通过和小樱的耐心交流,龚元发现,小樱唯一不怕的“叫声”便是来自海豚。面对诚恳的龚姐姐,小樱也逐步表达出了十分想看海豚的愿望。
 义卖没开始,400朵手工玫瑰就被订光了
 龚元和院里一道做义工的同学专门查阅了资料,发现和海豚的互动对于打开自闭症儿童的心扉有着很大的帮助。为了能够帮助小樱和她的伙伴们一道“看海豚”,龚元和法学院的同学不约而同想到了爱心义卖。
 为了让义卖显得更加与众不同,法学院的研究生们决定亲手折叠手工玫瑰作为义卖物品。“您的一束花,能直接为孩子买到海洋馆的门票,让孩子们和海豚进行互动。”400朵玫瑰不到5天就被南大的学生老师们预订一空。“学院辅导员王老师成了我们的‘大客户’,带着院里的好几位老师一下子就买走不少。”学子们赶紧加班又赶制了一批。
 两千余元善款帮助小樱圆梦
 昨天上午,这场名为“携手关爱,孤独不在”的爱心义卖在清凉门大街的华润苏果广场如期展开。记者在义卖现场发现,不少人买花时更是慷慨地连价格都不问。尽管一束9朵的揉纸玫瑰要60元,但立刻被一对小情侣毫不犹豫地立马掏钱买下。
 “我看过电影《海洋天堂》,自闭症的小孩的确需要我们更加爱护。”一位热心市民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记者了解到,爱德儿童发展中心里目前有十多位自闭症儿童在接受康复治疗和锻炼,而此次义卖所得善款2080元,将全部用于小樱和她的伙伴们“看海豚”接受康复治疗的费用。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孤独症有一种“海豚疗法”
 海豚的声音是一种“超声波”,这种声波经对自闭症患儿的大脑有一定的“激活”作用。2009年,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正式挂牌成为境内第一家海豚辅助治疗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基地。南京海底世界也在尝试海豚与自闭症患儿的交流。
 “我不爱与人交往,会不会得孤独症?”
 不少成人有“孤独症恐惧”,事实上感觉“自闭”者绝不是孤独症
 世界孤独症日在让不少人对“星星的孩子”心生恻隐之际,也让不少平时寡言、不太愿意跟人交流的人产生了恐惧:我会不会得上孤独症?
 曾经有一位年轻女孩子发帖问医生:“我感觉越来越自闭,不想跟人说话,不想工作,不愿意见生人……我是不是得了孤独症?”医生的回答非常简短而有效:“你能发帖问我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没有孤独症。因为你愿意把你的苦恼分享给我。而孤独症患者,是不会感觉自己‘得了孤独症’的。”
 日常工作压力的增大让很多人自感“非常郁闷,越来越自闭”,但是,孤独症比这种心理问题严重得多。注意心理舒缓,一起去关爱“星星的孩子”吧。
 孤独症不是宝宝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
 孤独症最早被发现时,曾被认为是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孤独症与父母亲教养方式无关。目前认为孤独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发生时,恰好遇到患儿带有孤独症易感基因情况时发病。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圆孤独症儿童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