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将于3月建成开馆
  仪征经济开发区境内的古镇十二圩街道上,一处新建成的仿明清风格的建筑,很显眼这里正在打造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
  这座以“盐运”命名的博物馆,将于今年3月份开门迎客。
十二圩是晚清两淮盐业最大集散地
  “清代同治十二年,十二圩便成为了晚清时期两淮盐业的最大集散地,从这里出江的货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在这里正常堆囤转运的淮盐每年达10亿斤,转销湘、鄂、皖、赣四省。”十二圩古镇建设负责人金小平研究十二圩地方文化多年。他告诉记者,为挖掘并利用好这一地方特色文化,2016年开始,当地政府就开始筹建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地点就选择在曾经供运商休息的驿站,旁边就是当年停船的盐坞。
  经过几年精心打造,上个月,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的陈展工程已经基本结束,预计今年3月份开门迎客。
仿明清风格建筑里陈列600多件展品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是利用大约2亩地建成的仿明清风格建筑,馆内展品有600多件,部分藏品来自中国盐业协会,还有一部分是在十二圩当地收集的。金小平介绍说:“我们这次打造的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镇馆之宝’就是中国盐业协会提供的光绪帝褒奖两淮盐运使江人镜的石牌匾。”
  这块石牌匾的材质是青石,长约2.5米,宽约0.5米,中间写着“一品顶戴”四个大字,左首一排小字为:“大清光绪十九年帝特旨人镜一品顶戴恩赐允谕”,右首一排小字:“擢两淮盐运使年减盐商供应金七千余使国税有增所恩”。
  相关资料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江人镜任两淮盐运使,清理积弊,减少盐商成本,增加清廷财政收入,一举两得,为此被授予一品顶戴。金小平介绍说,江人镜自光绪十六年(1890年)担任两淮盐运使,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病逝,共在扬州做官十年,是历任两淮盐运使中的佼佼者。任两淮盐运使后,他便在扬州定居,共育十子七女。他本想回安徽老家安享天年,可惜没等衣锦还乡,就病逝于扬州。
巨幅漆雕再现万帆云集盐运场面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分四大展厅,名称分别为“淮盐转运 源远流长”、“东南盐都 利浦尽美”、“华丽转身 继往开来”、“人杰地灵 遗泽流芳”,生动翔实地介绍从古到今两淮盐业的历史。陈展形式也很丰富,有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也有相关展品陈列,还有场景再现。例如,走进场馆抬头就可以看到一幅巨幅漆雕,漆雕再现了十二圩当年万帆云集的盐运场面。
  金小平介绍,“这也叫开江图,上面的‘东南利浦’是当时曾国藩为十二圩题写的匾额上的四个字,展馆里还有一个特制的沙盘,这是我们根据史料复原的十二圩盐运时期的立体场景。
  此外,精心制作的大约10分钟的《天下第一小镇——江上盐都十二圩》宣传片循环播放,使参观者对十二圩的前世今生有更详细了解。”
烟波亭、积雪亭等有深厚历史渊源
  在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市民不仅可以参观展览、了解盐运文化,还有一些亭台楼阁也值得一看。
  博物馆旁有一座“烟波亭”,是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民国三十六年从十二圩乘小木船过江赴外求学时写下的一首词而命名的,这首词写道:“绿杨渡口江风起,轻舟一叶烟波里。对岸是南山,花飞春以残。回头高塔在,茶树城关外。他日再还乡,香茗细品尝。”
  另一座“积雪亭”是为了纪念晚清名臣张之洞而建。“根据光绪二十八年张之洞来十二圩整饬盐务时留下的一副对联而命名,清代徐珂编著的《清裨类抄》中记录了张之洞写的这副对联‘积雪中春飞霜暑路,洗兵海岛刷马江洲’。这副对联气势恢宏,恰到好处。”金小平说,这些亭台楼阁丰富了陈展内容,让参观者来到这里可以获取更多历史知识。
(文章来源扬州市旅游局官微)
——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将于3月建成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