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昆明:翠湖蕴含文化的“眼睛”更灵动
大连海岛旅游网 2019-06-04 阅读次
2019年昆明:翠湖蕴含文化的“眼睛”更灵动
5月1日晚,以讲武堂主体建筑为大幕进行的炫酷3D灯光秀上演,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参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光影“魔术”,让昆明历史文化以一种鲜活的方式“活”了起来。讲武堂“活”了,这是翠湖提升改造可喜成效的一个缩影,更是一次昆明对历史文化挖掘的创新。两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翠湖与滇池,一个是昆明的“绿心”和“眼睛”,一个是涵养昆明的“生态之肺”和“母亲湖”。昆明的历史文化脉络从翠湖延展出来,发展与变迁在滇池周边正在上演。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明天,都与翠湖和滇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强则城市强。回溯70年的发展变化,昆明从翠湖时代逐步跨向滇池时代。“大昆明”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从翠湖文化圈向环滇池文化圈不断辐射的进程。
从纸上建言到全市合力
推动翠湖“美”起来
去年7月,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工程正式向市民开放,同时重现的还有洗马河上一座有百年历史的石拱桥以及陆军讲武堂南门。600多年后,“柳营洗马”景观重现,赋予春城一份独特的人文魅力,更为讲好昆明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榜上有名。翠湖片区作为昆明历史文化记忆最集中的区域,承载了无数昆明人的乡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翠湖片区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渐渐被市井喧嚣掩盖。陆军讲武堂、卢汉公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为推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光彩,过去的10多年里,市政协和相关部门一直为翠湖片区提升改造积极奔走呼吁。一份《关于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划归昆明市统一管理的建议》由市政协递交到省委,呼吁将讲武堂旧址交由昆明市统一产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2016年3月,省委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对讲武堂旧址文物保护范围内有关房屋、地块,原则上于2016年3月底交由昆明市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使用。
按照市委的要求,市政协牵头翠湖历史文化片区建设相关工作,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保护拓展到整个翠湖片区整治提升,从文物保护上升为品质提升,力争将其打造成云南文化名牌和昆明城市亮点。
此后,好消息不断:2016年12月,《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批准实施;2017年3月,昆明市成立市级整治提升指挥部统筹项目建设,五华区成立区级整治提升工作指挥部和综合协调推进办公室……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截至目前,已完成翠湖北门广场片区(翠湖春晓)征迁项目、“两坡一街”整治提升示范项目、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等八项重点工作,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环境提升成果初显成效。
从外表提升到业态升级
让历史“活”起来
“翠湖‘美’了起来、‘亮’了起来,但还不够‘灵动’,离真正的蜕变还很远。”去年5月,一场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专家组成的调研座谈会在翠湖边召开,生于翠湖边、长在翠湖边的市政协委员窦志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翠湖提升改造存在的问题。她认为,翠湖的提升不仅在其“外表”,更在于它的内核。翠湖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柔软的、有温度的”城市代表,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核心地标。
讲好翠湖故事,做足讲武堂文章,让翠湖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这成了翠湖提升改造的下一个课题。去年10月,市政协邀请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10余位专家赴昆,为翠湖片区的业态规划和发展定位问诊把脉。之后,调研组赴外地实地学习考察,并形成了《关于对翠湖历史文化片区环境提升与业态定位的调研报告》。
报告提出,翠湖片区环境提升和业态发展,不仅要保护建筑等物质文化,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报告中的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里面提到的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片区旅游特色品牌等建议也正慢慢从纸上走进现实。
今年的“五一”假期,讲武堂为市民和游客送上了一个大惊喜:除了精彩的灯光秀,讲武堂还开设了文创展示区,融入讲武堂元素的卡包、书签、雨伞、文化衫、耳饰等纷纷上架,20多种文创产品让大家可以把讲武堂“带回家”。
一方面,翠湖将打好“文化牌”,依托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在展示城市记忆的同时,放大引入“文史博”等功能,体现公众性、公益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着力于打好“业态牌”,减少办公用房、住宅比例和低端餐饮业,突出历史文化体验和旅游氛围营造,推动片区文商旅业态提升,构建历史文化旅游生态圈。翠湖片区正在成为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引领示范之作。
从滇池环线到昆明全市
让文化名片“亮”起来
城区面积从22平方公里到420.5平方公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在从翠湖时代向滇池时代迈进,挖掘滇池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势在必行。
在西山脚下的碧鸡徐霞客中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徐霞客小学,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就是杨升庵徐霞客纪念馆,也是云南第一个徐霞客纪念馆。里面陈列着有关徐霞客的介绍以及在云南昆明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徐霞客的研究文献。
作为徐霞客最后一次旅行中驻足最多、记载最丰富的地方,昆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目前,昆明市已有西山区、富民县、晋宁区、嵩明县4个县区16个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获得认证,还成功举行了以全国徐霞客标志地论证会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云南旅游日活动。
这些文化资源就如同散落的“珍珠”,如何将其串联起来?去年,市政协组织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将徐霞客精品旅游线路开始提上议程。通过树立标牌、设置“霞客步道”等方式,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擦亮徐霞客文化品牌。
此外,在滇池边还有一所和西南联大齐名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立艺专”)。抗战时期,国立艺专西迁至昆明,在滇池边的晋宁区安江村培养了一批知名艺术人才。但由于之前未能得到妥善保护,国立艺专旧址变得破败而岌岌可危。
去年12月,国立艺专正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获批资金修缮旧址。一方面,晋宁区将打造国立艺专专题展览馆,作为云南省重点艺术文化旅游和体验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策划,陈列展示以近现代我国艺术发展、云南艺术发展、昆明艺术发展等为主线的展览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安江村国立艺专旧址周边环境较好,计划与云南省乃至全国艺术类院校合作,作为写生基地进行开发利用。
同时,昆明将探索通过国立艺专,吸引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校来昆办学,促进云南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而让国立艺专成为环滇池文化圈的一抹亮色。
昆明在一天天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从翠湖时代到滇池时代,不是向翠湖说再见,而是以翠湖为核心,连通环滇池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擦得更亮,让文化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加铿锵有力。
(内容来源:云南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昆明:翠湖蕴含文化的“眼睛”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