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旅游捡垃圾,看社会本质与现象
近来读一篇报纸上的新闻,感触颇深。文章讲述了有关在瑞典旅游的一段小插曲,文中的寓意非常深刻,将国家、个人、社会三者关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原文:
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游玩,我有一个好朋友小娟在此留学,便到她那里住了两天。小娟带我到处游玩,让我领略到了这个国家迷人的城市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第二天晚上,小娟神秘兮兮地对我说:“我们今晚捡垃圾去。”“捡垃圾?”我有点惊讶,不知她搞什么名堂。小娟也不多说,拉了我就走。
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海利广场,从广场延伸到远处的小山坡上,到处都是人,灯火照耀如同白昼。小娟告诉我说,这是瑞典的狂欢节,瑞典人很看重这个节日,他们会一起跳舞表演、喝啤酒、吃东西,通宵狂欢。看着他们欢天喜地的样子,我们也大受感染,兴致勃勃地跟着游玩了一阵。
突然,小娟递给我一个大塑料袋,说:“该捡垃圾了,捡那些饮料瓶,能回收的。”真的捡垃圾啊?我不禁郁闷起来,捡垃圾能有多少钱呢,况且在那么多人面前捡垃圾,我实在放不下这个面子,故此我犹豫不决。小娟看出我的踌躇,笑着说:“其实在瑞典捡垃圾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了,既环保又可以挣点生活费,很多人都乐意去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四周,果然发现有几个衣着光鲜的女孩在捡瓶罐,一点也没有难为情。
我疑惑地说:“这些瓶子最多也就一毛两毛,再多也不可能做生活费啊?”小娟嘿嘿一笑,说:“这些瓶子按不同种类,回收价格从0.5克朗至4克朗不等,一克朗差不多等于人民币一元哦。”我大吃一惊,问道:“怎么会这么贵呢?”小娟接着说出其中缘由,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由于各种啤酒和饮料的消费量极大,其包装用后的回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还会污染自然环境。针对这一情况,瑞典政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推行了一项回收保证金制度,消费者买一瓶饮料需要再交一定的保证金,如果消费者把喝完的瓶子投入到专门的回收机器上,机器会自动退回这笔保证金。有些人可能不在乎这点钱,但是很多人养成了回收废品的习惯,其中一些人还通过捡瓶子挣到一笔不小的生活费。瑞典政府通过这项制度,使得饮料瓶的回收率不断上升,现在已经超过了85%,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到了深夜,我和小娟提着两大袋瓶子来到超市旁边的专用回收机器上,并把瓶子投进去,机器自动识别瓶子上面的条码信息,并将有价凭证即时返出来,小娟说这些凭证可用于购物或者兑付现金。
小娟笑着说:“怎么样?一个晚上就有几百克朗了。”我抹着额上的汗水,由衷地赞叹道:“这个保证金制度真是好,值得借鉴!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动自觉地去做,如果把环保的责任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与他们个人利益密切相关起来,相信人们会更加积极认真,环保就更有效果。”
——瑞典旅游捡垃圾,看社会本质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