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海,一叶小舟宛如浮萍随着风浪起伏漂泊,一声苍凉的号子在船头响起,十几条汉子拉帆扯网,一网鱼虾蹦跳着跃出海面。千百年来,长山群岛的先人们留下了厚重的海洋文化,其中传唱百年的长海号子是代表之一。
原始文明与现代艺术滋养着
长海县海岛,孕育出轰动全国的歌剧《海蓬花》。在1990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评选中,从长海号子演化出的歌剧《海蓬花》获得首届文艺最高奖——文华大奖。作为海洋文化的载体,长海号子也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洋万顷青于靛,小屿珊瑚列画屏。 ”郭沫若曾如此盛赞长海号子的发源地——长山群岛。早在7000多年前,辽东半岛东边的142个岛屿中已诞生了独特的海洋文明,先人远渡重洋在长山群岛建起一处世外桃源。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长海号子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根据长海县志记载,在东汉中叶,以渔民为主的义军转战长山列岛,开始出现了体量较大的船只。后至隋唐东征时,薛仁贵的水师部队曾以长山列岛为根据地,远征高句丽,使得海上运载量骤然上升。
有船便有了号子。“长海号子大约形成于东汉末年。 ”研究40余年长海号子的传承人宋承儒认为,大约到了清末民初,海上贸易量逐渐增大,大型木帆船开始出现,一艘船有十几个船工。船只吨位较大,操作程序复杂,需统一的号令才能积聚人心,完成重任,于是长海号子迅速流行。到了日伪占领时期,为支援胶东抗日队伍,将东北的钢材、粮食、药品运往山东抗日根据地,长海地区海上运输更加发达。 20世纪40年代,长海号子的传唱达到了巅峰时期。
从一声声长海号子里,人们可以想象最初船只模样、船上分工和海洋情况。长海号子分为船民号子和渔民号子两类,分别用于船民和渔民的生产活动。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但是通过节奏变化、韵律长短,仍能体会到千百年海洋生活的原汁原味。
长海号子的雏形是人们嘴里下意识齐声发出的一种“呼号声”,开始只有简单的音节。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船工们整齐划一的劳动“号令”,由一个号子头领唱,众人和声的民间音乐形式。“这是原始文化与近代文明、海洋文化的结合,透出大气、豪放的海岛精神。 ”长海县政协副主席赵振胜说,长海号子几乎涉及到海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细致到每个动作,撑大篷、拔锚、勒锚、摇橹、拉纤、出舱、推船、抽滩、拉网、拔鱼包,都有相应的号子。
较之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川江号子,作为北海号(流行于大连、营口、烟台、青岛一带的船号)的重要代表,长海号子毫不逊色。“人与大海相比就像蚂蚁一样渺小,出海意味着渔家人把性命都托付给大海,如果不齐心协力,不但打不上鱼来养家糊口,甚至性命难保。 ”赵振胜说,号子就像是黏合剂和催化剂,一面把船员拧成一股绳,一面又激励船员迎击风浪,这就是海魂,融合了协作与勇气的乐观精神。
1990年11月,湖南株洲举行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长海县歌舞剧团的作品《海蓬花》原本排在多个剧目之后演出,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看到演出名单后,对这唯一一支县级表演团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当场决定首先观摩《海蓬花》。“没想到《海蓬花》这一炮就打响了。 ”遥想当年,时任长海县文工团团长的赵振胜眼睛闪着光,满面自豪之情。这个只有6名演员、仅投入8000元资金的歌剧,一下赢得满堂彩。贺敬之高兴地说:“这出戏充满了新生活的情趣,又甜又美。 ”曾谱写了《白毛女》《董存瑞》等脍炙人口的歌剧、电影的丁毅更是撰文《艺术毕竟源于生活(观摩轻歌剧《海蓬花》有感)》,其中写道:“亲切而又清新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似老友重逢,似新友恨晚,久违了,中国的民族新歌剧。 ”次年3月,文化部邀请《海蓬花》进京汇报演出,再次引起轰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今晚报纷纷报道。歌剧《海蓬花》一举摘取了首届“文华大奖”,这是我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项。“其实《海蓬花》就来自长海号子。 ”《海蓬花》的编剧赵振胜称,一次大连著名歌剧导演韩振深入海岛考察时,从长海号子中听出了韵调和曲调,赵振胜随即收集了号子中的旋律,编成以渔歌小调为主的《海蓬花》歌剧。
随着现代轮机船只替换了原始帆船,机械化代替人力,传唱千年的长海号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长海号子传承谱系中,第一代传承人孙良朋生于1878年,1966年去世,同代传人几乎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世。1940年出生的王德福已是第三代传人,曾有20多年海上作业的经历,跟着“老号子”们当学徒。“在长海县,会喊号子的老人基本都去世了。说句实在话,我喊的号子已经不怎么纯正了。”王德福老人说,号子是在渔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书稿进行记录,随时可能失传。
对于长海号子成为舞台演出节目而脱离了生养的土壤,王德福十分焦虑。“虽然现在用不着渔民靠人力操纵打鱼过程了,但是号子还是不应该丢的,最起码会喊几句号子才觉得像个真正的长海渔民。 ”
今年已是73岁高龄的宋承儒是长海号子集大成者和研究者。“还是上世纪60年代,有一回我听见养海带的渔民干活时铿锵地喊着号子,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号子,应该作为长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音乐,被记录和保存下来。 ”年轻的宋承儒从此与长海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拿着个小本儿深入乡间追根溯源、听号记谱,寻访那些年轻时的“号子头”和曾经喊过号子的人们……1979年,宋承儒收集整理的“长海船民号子”被收入辽宁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长海号子得以保存下来。
2010年,继复州皮影戏、复州双管乐、复州东北大鼓、庄河剪纸和金州龙舞后,长海号子成为大连第六个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