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放海灯,长海县渔家多红火
以下内容摘自
长海县旅游局官方微信 放海灯祭拜海神娘娘已在大连地区盛行400余年,近几年来,每年都有近40万人参与其中,扎起船型海灯,祈福新年。而在渔业兴盛的长海,正月十三放海灯不仅作为一个节庆活动,更是一种祈福新年的风俗,并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特别地保护与传承。
童年的时候,总记得家乡也有放灯的习俗,舅舅会用萝卜为底座,插上蜡烛,塞到罐头瓶子里,用绳子绑在竹竿上,就让我提着到处溜达,那时候鞭炮四起,乡里的人都会走出来互相问好,年节过后热闹的余温在这一刻又复燃烧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带着各种牺牲祭祖,但是在靠海吃饭的长海,祭祖之外,放灯又拥有了不一样的内涵,便是祭拜海神娘娘。
在我国东部、北部和南部沿海到处可以听到有关海神娘娘的传说。只是称谓不同,所谓“南妈祖北娘娘”,指的是同一个“神仙”。关于妈祖和海神娘娘的传说,宋代以降便流传已久,而沿海各地拜妈祖祈福的习俗也各有千秋。在大连,长海放海灯与旅顺、普兰店皮口、庄河石城乡、王家岛的历史大致相同,做海灯的材料、方法,与放海灯的仪式大同小异,可见虽然长海作为离岛远离内陆,但是习俗当为一脉相承。
然而与大连其他地方不同,长海县的祭拜更有原始的感觉。在海岛,每个岛上都有一尊海神娘娘塑像,祭祀也基本采取就近原则。每年正月十三的祭祀活动,从凌晨就开始了,大家如守岁一般半夜聚会在海神娘娘雕像前,从事海洋生产的企业会在凌晨就开始去祭拜,抢头香,讨得一年的好彩头;普通民众一早晨起来也去祭拜,在树枝上、台阶扶手上都系上红绳,因为临近正月十五,街上会有很多卖船型、属相等特色渔灯,也有不少元宵汤圆准备售卖,一时间热闹非凡。
不少爸爸妈妈也带着孩子来祭拜海神娘娘,从知晓习俗的老人,到担当主力的青壮年,到童蒙初辟的稚子,都参与到其中。并且起源于渔家的祭拜活动不但感染了青年群体,也向周边城市蔓延。每年,在
大长山岛三元宫里,都会有临近的外地游客也来祭拜海神娘娘,放海灯甚至成为一种盛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与。
一上午结束后,下午包饺子,傍晚到海边放鞭炮、放渔灯,海神娘娘的祭拜从当日凌晨开始可以持续一整天。天黑后,家家户户都会来到适合的海岸放灯,深冬之时,入夜气温只有零下十几度,海上风很大,可码头在这一日却是人声鼎沸,其声势,甚至不亚于观潮。在这一夜,这里的海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拿着自己心爱的船形海灯,向朋友炫耀;大人们忙着点香,在海灯下水前进行祈祷;老人们则望着海洋的幽蓝深邃,坚定地将祭祀的重任交给下一代人的身上。
有趣的是,在世界各地,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妈祖信仰,不过在大连,妈祖信仰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大连,正月十三放海灯是为了纪念妈祖的生日,但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妈祖的生日应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此外,在世界各地,祭祀妈祖生日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过用放海灯这种形式来祭祀的,只有大连这里才能见到。正因如此,在全世界的妈祖信仰研究中,大连的海灯节成了一个“特例”,引起了学界的格外关注。总部设在澳门的中华妈祖学会,还因此多次派学者来到大连,专门考察大连的妈祖文化现象。长海岛屿上的海神娘娘,手持莲花红灯,没有庙宇,没有殿堂,默默的指引迷航的船只安全归港。海岛的民俗,是海岛人同大海抗争中对大海的崇敬和探索,《左传》曾有言道:“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如今虽然很多习惯和礼制不断淡化,但是这种固守的习俗不失为一种血脉的传承,一种对文化的敬重。
——正月十三放海灯,长海县渔家多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