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岛旅游网—有滨城特色的大连旅游网站!
大连海岛旅游网
当前位置: > 资讯> 长海县旅游资讯>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
时间:2013-07-23 10:59 来源:未知 作者:大连海岛旅游网 点击: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
长海号子历史悠久,是黄海北部长山群岛地区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形式,在海岛人民长期的海上艰苦劳作中诞生并日臻成熟。可如今,随着现代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长海号子逐渐被人淡忘。
  现在的长海号子现状如何?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近日记者探寻了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长海号子。
  长海号子是大海中诞生的音符
  据介绍,长海号子的雏形,是人们嘴里下意识齐声发出的一种“呼号声”,开始只有简单的音节,用来自勉自励,振奋群情,经过长期的丰富和发展,音乐形象越来越鲜明生动。久而久之,这种自发的“呼号声”逐渐演变成了船工们整齐划一的劳动“号令”,最终发展成了由一个号子头领唱,众人和声的民间音乐形式。号子头就像拔河比赛中的喊号者,他威信高、嗓门大、头脑灵活,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人物。
  长海号子分为船民号子和渔民号子两种形式。随着曲调的复杂化,歌词内容也愈发丰富:最初只用“哎”、“呀”、“呦”、“啊”……这类语气词和感叹词表达“情绪”,后来发展到用叙述性的语言陈述现实:“乘上风呀,快下网呀;多捞鱼呀,好换粮呀;全家老少,饱肚肠呀……”其中,掌大蓬号子是长海号子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掌大蓬是指把帆船上的大蓬从桅杆底部掌到顶部。大蓬刚刚升起的时候船民唱的是三起头号子,节奏明快,简洁,大蓬缓缓升起,到桅杆一半以上时,大蓬重量逐渐加大,众人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大蓬即将掌到桅杆顶部的时候,更需要船民万众一心,这时号子头就带领大家改唱起了音色浑厚、节奏舒缓的老号子,凭着船民们坚韧的毅力和精诚团结的精神,大蓬最终掌起来了!
  船民们的嗓音在风浪的洗礼中,略带沙哑,唱出的号子,如同一坛尘封良久的老酒,意蕴深厚,回味悠长。
  当地艺术家重拾长海号子
  数百年来,长山群岛的船民和渔民将长海号子口传心授,从而传承下来。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当地的一位老艺术家不得不提,他就是为长海号子耕耘半个世纪,现已70多岁的宋承儒,也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宋承儒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他的父亲是大长山岛有名的船老大,性格开朗,喜爱唱歌。宋承儒永远忘不了,父亲临终的前一天,绕着小渔村放声唱起秧歌调的情景。父亲远去了,但是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执着,却埋藏在了宋承儒的心中。他十几岁就学会了吹拉弹唱,远近闻名。后来,宋承儒作为文艺人才,被分配到长海县文工团,有了到大连各文艺团体学习的机会,他渐渐成了音乐方面的多面手。与此同时,他也对海岛的本土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起长海号子,宋承儒不能忘记一个场景。上世纪60年代,有一回他听见养海带的渔民干活时铿锵地喊着号子,那真是震撼啊!他当时就觉得它不仅仅是号子,应该作为地方民间音乐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后来一有时间,他就拿着个小本儿深入乡间追踪溯源、听号记谱,寻访那些年轻时的“号子头”和曾经喊过号子的人们。
  多年来,多位艺术家以长海号子为素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长海号子在传承中“发展”
  采访中记者发现,那些曾喊过长海号子的年轻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长海号子也越来越被快节奏的生活淡忘。为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成立业余演唱队,学唱号子。在今年的5月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保护传承基地落户小长山乡,这是长海县抢救民俗文化,传承渔乡文化遗产的又一项新举措,长海县将在大小长山和獐子岛三个乡镇设立基地,使长海号子这一海岛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当地人开始将过去发掘的资料归档陈列,全面搜集、整理现有流传于民间的号子,对老渔民进行访谈、录音、录像、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成立长海号子研究学会,将大连市及周边地区的作曲家组织起来,开展研讨创作活动。此外,还采用成立业余渔家演唱队等方式深入挖掘长海号子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现今在长海各类旅游节、渔家风情节上,都可以听到他们原汁原味的号子声。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责任编辑:大连海岛旅游网) 关键字: 长海县

相关信息

推广合作热线:0411-39622688 推广信息
  • 最新资讯
辽公网安备 21020202000115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10070
大连旅游电话:0411-39622688 39563588 39563788 海岛旅游游客QQ群:17915952 海岛旅游同业QQ群:64494266
本站相关热词:大连海岛旅游网 - 大连旅游网 -长海县旅游 - 海岛旅游 - 大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