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群岛最美的时节,长山大桥蔚为壮观
这,是一座桥改变两座岛的故事,寄托着地方政府和海岛居民的热望,也凝聚着建设者们1300多个日夜的奋斗……入夏,正是大连海岛旅游长山群岛最美的时节,雾气氤氲的海上,全长1.79公里的长山大桥横跨长海东山水道,连接大小两座长山岛,与海天融为一色,蔚为壮观。
从2010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到2014年7月即将正式通车,这座东北地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不仅为长山群岛旅游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海岛居民也将迎来“长山自此无大小”一家亲的日子。
图片来源于大连日报
通车前夕,记者随市交通局“走进交通”活动,走进海岛,听海岛居民和建设者唠唠——
傅平:大小长山从今以后就是一家人了
正午12时,海岛的阳光洒向桥面,新摊铺的黑色沥青路面踩着有点儿烫脚,即便如此,还是能看见海岛居民结伴走上大桥来“看光景”,人群里不时爆发出笑声,听得出“咱们老百姓今个儿真高兴。”
虽然没正式通车,但还是“老了人来走了。”在
大长山岛长大的傅平告诉记者,从桥动工那天就盼着赶紧通车,而且“越是要通车了越是着急。”
小长山岛的居民其实更着急。大长山岛是县政府所在地,小长山岛的居民需要更多地跨过东山水道——上班、求医、就学,到政府部门办事儿。傅平说:“大小长山岛相距没多远,可是没有桥的时候只能靠摆渡,岛上大风天、大雾天挺多,摆渡一停,再急的事儿也过不去。”
一周以前,傅平第一次踏上大桥,1.79公里走了20分钟,在桥中间和对面小长山岛的居民相遇,彼此都很激动,互道:“从今以后我们大小长山就是一家人啦!”傅平琢磨着,以后可以随时到对面去“拜个亲戚”,再也不用怕风急浪大,雾锁海峡,当天回不了家。
包红格:今年夏天渔家院的生意会更好
包红格是长春人,落户大长山岛已经20年了,还开了一间渔家院,对于长山大桥,包红格有更多的期盼。“以前来大长山岛的游客最多也就玩个两三天,想到对面小长山去玩,得看东山水道的脸色。桥通了,今年夏天,上岛游客两边玩肯定更方便,能多停留一两天,渔家院就有更多的生意做。所以,在包红格眼里,长山大桥是一道越看越好看的风景线。
据《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长山群岛以“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列入辽宁沿海29个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之一,市委、市政府在《大连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将长山群岛规划建设成为中国首个群岛型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长山大桥建成后将把大小长山岛连成一体,彻底改善长海县核心区大小长山岛间交通状况,破解两岛间的天然瓶颈制约,有效整合长海县50%的陆域面积。
杨忠勇:建的桥里最难的一座,希望还有机会来看看
长山大桥的主桥是目前国内最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也是我市公路建设史上建设条件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在中铁大桥局工作了十几年,长山大桥是常务项目副经理杨忠勇干过的工程中最艰辛的一个——第一个外海项目,地处北方地区,风高浪急。“表面上看自然环境很优美,但施工环境非常恶劣。”
2011年建设者刚进场时,两眼一抹黑,环境不熟悉,两座岛之间大海阻隔,怎么都过不去。 这是因为东山水道的海床没有覆盖,桩基础生不了根。五六月份一赶上台风,每天打下去10根桩,第二天就剩5根了,临时栈桥怎么都搭建不起来,主墩位就开不了钻;好不容易等到年底整个栈桥拉通了,施工区海水平均深度21米,主墩位栈桥入土只有两三米,桩打不进去,工程一度陷入僵局;海岛的冬天,气温零下七八℃,风力就有六七级,工人全副武装在海上也呆不住,一天也就能干四五个小时,干到眼泪刷刷地流,“工人陆陆续续都走了,有段时间所有管理、技术人员一起出来帮着抬钢筋,抢工期……”杨忠勇说,过了这一段,长山大桥的建设才开始豁然开朗。
通车前夕杨忠勇说:“心情非常激动。”通车之后,这个桥就交给当地了,“我们修桥造路的都是这样,路修完了,有路走了,我们倒不走了;没路的时候我们天天在这儿走。希望有机会将来以游客身份再走一趟这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