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红杏黄,一个秋的暖阳薄凉;
老房深巷,未褪尽的百年时光!
这是中山区青云街的一处老居民区,大多数的建筑,都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百年后的今天
没变成一栋栋的精致商品
更没成为夕阳残照下的伶仃孤影
我喜欢在清晨或者傍晚在这里走走.
尤其的秋天的季节,
微泛晨雾中的薄阳中,
能听到鸡鸣犬吠,
能看到屋顶烟筒飘起的炊烟;
傍晚,远远能闻到灶台炝锅的味道,
透过不高的院墙,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云街的这片老区忽然间成了网红地,时不时的能看到三五成队的人拿着相机,擎着手机在这里搜刮着尚存的美色.......
我也是其中之一.进入这里,就开始加载我的岁月追忆.
温煦的秋色之美
有一衰必有一荣,
虽然建筑都是老旧的,
但,这里的花花草草,
藤藤树树却是盎然生机.
秋季,
一树金黄,一朵嫣红,一串串浆果,
看着美,也可慢慢回味,
墙壁犹如百岁老妪的皮肤,但攀附在上的那片红藤叶,又给了这栋老房增加了些许的生机....,.
它们穿过历史的风雨,
深深扎根,融为一体,
年复一年,唱着秋美!
最美最结实的石头房
威严形成的压迫感
大多都是不喜欢的
但我还是带敬意仰望它.
捷山街66号,
位于朴素巷和捷山街路口西北角,
一栋惊艳的石头别墅.
坚实,不刻板,
沧桑,不没落.
敬叹房子的不老,
敬佩巧匠的创造.
房子的外墙全部用黄褐色的石头砌造而成,
石头来自附近的山上,
每块形状大小不同,
一块块找好角度,
榫卯一样紧紧的咬合在一起,
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霜雨雪,
气色未变,筋骨不老,不见颓态!
院门两侧的石垛,
是用青石砌成,
两个门垛上砌留了灯座,
灯座顶部又用青石拼了圆顶,
用工程度可见奢华.
石头房顶层凸出的木质飘窗,
虽然看不到内部结构,
但巨木做的承重主体
以及精巧的装饰设计,
百年未褪芳华.
可以说是飘窗界的鼻祖了.
石头房子的人应该更迭了太多,
但楼前院内的几株松柏一直不离不舍.
虽然已经被城市高楼隐没,
但掩饰不了它的特有的气势.
生于屈辱的旧岁月,见证于繁华的新时代.
2022年5月13日这栋石头房被列入大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老墙深巷,童音回荡
每次都到这里,
仿佛总能隐约听到一群孩童嬉戏的欢笑声.
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面,
地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雪,
大人往往是扶着两侧的墙,
一步一趔趄的走着,
但却是孩子们冬天玩耍的乐园.
一大群脸蛋冻得通红的孩子,
或是屁股上套着柳条筐(七八十年代,柳条筐是环卫单位用来装生活垃圾的),
或是用几片竹板片,垫在屁股下,
从巷子的高处,利用巷子的坡度,一个接一个的滑下了,滑到最下面又一个个的人仰马翻,
哄笑声响彻在巷子里.
巷子还是这条巷子,人却老了
“旧时代感”的街牌
“保卫巷”,”朴素巷”,”光荣巷”,这些街牌的名字与当前时代已经格格不入了,但对上了年纪的人,一下就能把人拽回到半个世纪以前,这些”革命感”很强的名字,在那个岁月可是非常风靡的,也是让人怀恋的.
一面新墙,万年不变的阳光,
洒落在了一块块的用亚克力做的标牌上,
”四云楼””泰华楼”,”恩祥园”,”益昌糕点店”,”天百大楼”家喻户晓的大连老字号,
仔细端详,一部分名字很熟悉,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没听过更没亲见过.
这些老字号大多数已经消失,
如今作为一种城市文化
或者是历史标签装饰在这面墙上,
也像是供桌上的牌位,
不一定都要去膜拜瞻仰,但在提醒你,
它们曾经有过很耀眼的辉煌.
“骨美”不惧门窗破
岁月从不败美人
看到它,就想起一句话”岁月从不败美人”,经历百年的木质的门窗,虽然有些破败,但依旧掩饰不住整栋建筑的”骨美”.
房屋的设计不是那种西方的凸立外形,也不是我们传统的四合院样式,而是一种西北为屋,东南立墙,中间成院的构造,这样的平层设计,分而不散,聚而不扰,错落有致,相互呼应.没有让人厌恶的压迫感,
不远处就是挺拔的高楼,相比较,仿佛是两个不同世纪的人在彼此对视.
沉甸甸的老藤
这应该是大连最古老的藤树了,因为是深秋,上面只稀稀落落的挂了一些黄叶.粗壮而沉甸甸的藤蔓,把旁边的墙,周围的树,以及院子里的房,只要它能够着的地方,都会被他揽进怀里,不尽兴,还要来来回回的再绕上几道,
从没有在春天来过,不知道它到底开不开花,或者是开什么花,明年的春天一定来一次,想象中,那是必定是一片壮观的景象.
没棱角的红砖
就单纯想为它留一张照片,这半老不老的砖墙,可能谁都不会多看一眼.
猜不透经历了什么,本来应该是挺实坚硬,但却成了圆滑温和,没有脾气.
是多少年的风雨的笔记?还是某个人,在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沉思.....
物是”屋”非
我是被那只喜鹊吸引的,
实际我知道它在做什么,
其实我更愿想成一段凄美的故事,
一个没走过奈何桥,没喝过孟婆汤的轮世灵魂,
回来看看它的故居......
像是落魄的贵族,更像是垂暮的老人,黑洞洞的窗户,像是无瞳无神的眼,腐檐破瓦,残窗败墙......
不愿看到这样的颓废,更不愿眼看着他们的生命在进入倒计时.
记忆里的楼
打有记忆开始,就住在这样的楼里.宽宽大大的木窗,长长溜溜的走廊,青石台阶,水磨石的楼梯扶手.....
那时没有油烟机,家家户户做的什么饭菜,从走廊这头走到另一头就能知道.
下雨天,周围都是门窗紧闭,唯独这不宽的走廊,可以开门敞窗,小孩子们不用打伞,就在这走廊里跑来跑去.
羡慕的小院
文化街64号,在深秋金黄的掩映下,很安静.是我唯一走进去过的院子.
院落虽小,但有一种”采菊东篱下”的味道,
种了一些花草和蔬菜,也有一小片温润茂盛的竹林,
墙上,角落,甚至屋顶都用一些小物件装饰着,本来就不大的院子,布置的满满当当,看上去有些拥簇,但感觉却是很充实,很有生活乐趣.
能有一处可以仰望天空绿意萦绕的院子,无疑是羡慕的,
但透到骨子里的羡慕,还是那种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
新门~老门
世界有时候很奇妙,
老迈的拼命要变成新鲜的,
但有些明明是新的,却要把它做旧变老!
这两扇森严的院门尽管做的古香古色,但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年轻,
这就好比一个戴上髯口演老生的十岁孩童,,再怎么装扮,也遮不住他的那份稚气.
这扇门的运气就不是很好,看样子就一直没有修葺过.原先的精致已经被风雨荡涤的干干净净,上面的玻璃早就没了,替代玻璃的胶合板也有了年代感.门上有两个不同的把手,一个是爷爷级,一个是叔叔级的.,还有一个没了挡盖的投信口,估计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
唯一感到有价值的就是窗楞的图案做的是真漂亮,过去没有数控机床,那些造型都是工匠一点点的手工修凿而成.
这扇门如果重新打磨一下,装上玻璃,换上压条,喷上油漆,一定能惊艳如初!
考究的马赛克
没有强迫症,但谁看了她的样子都会产生冲动,想上去把那些砖头拆掉,把电线扯断,把一切强加在上面,染了她容颜,败了她美貌的东西都统统的除掉.
我敢打赌,廊柱上的马赛克肯定没人擦拭过,但这些彩色马赛克依旧闪烁着光泽,那些黑黑白白,粗粗细细的各种电线,十分讨厌的缠在上面,她还是没有一丝的忧郁和哀怨.
这些漂亮的马赛克,就像是点睛之笔,将这个造型精美的而又古朴的门廊装扮的靓丽照人,我想,这应该是当时最奢侈的装饰了
漂亮的山墙
墙体与封檐板的颜色还未完全褪去,山墙上面的悬鱼雕饰, 感觉还那么的鲜活.
据说,这一带的老建筑好像是日本人设计的,所以,这些老建筑群里没有飞檐翘角,没有雕梁画栋,很少能看到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但只有这个悬鱼浮雕竟然用了我们古人喜欢的”蝙蝠”图案.看起来多少有些亲切.
几朵小花,绽开岁月的温柔
快都到尽头了,有一处茶室,显然已经被改造过.
几朵粉橘色的蔷薇花,
倔强的从院子里伸到墙外,
任凭风吹,也绝不缩回去,
几朵小花的点缀
瞬间为这秋天增加了几分温柔.
几朵小花,绽开岁月的温柔
快都到尽头了,有一处茶室,从外墙看,这里显然已经被改造过.
几朵粉橘色的蔷薇花,倔强的从院子里伸到墙外,任凭风吹,也绝不缩回去,几朵小花的点缀瞬间为这秋天增加了几分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