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供给从粗放至精细从何演变?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汇。
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特别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服务大众、促进消费、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自然需要率先“破题”。
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所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旅游产业要素供给的巨大机遇,也是激发旅游市场活力的巨大动力”,是实现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9大重点之一,即“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旅游业界如何看待正在进行的供给侧变革,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哪些探索,未来发展应注意些什么?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抓住机遇 提高供给水平
“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李金早指出,当前,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旅游投资持续强劲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在补短板上下工夫,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王洁平提出,“旅游供需不平衡,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需错配;不是缺少供给,而是有效供给不足;不是消费能力不强,而是供给水平不高。”在他看来,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水平。
港中旅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学武也指出,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持续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也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局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旅游行业同样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供给质量。
“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旅游企业的机会,也将推动行业更健康发展。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产业链条长、产品形态多,对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文化、金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张学武说,现在旅游行业正出现4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二是由过去的观光旅游为主正转向休闲旅游;三是个性化旅游正成为趋势,如登山、滑雪、探险等;四是由过去的团队游变成了自由行为主。“旅游企业一定要适应这些变化,在产品创新上有所突破,满足中高端需求。”
景域集团董事长洪清华表示,“供给侧改革是对服务业最利好的消息,教育、医疗、旅游、金融这四大行业,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好的体验。”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在中国旅游行业尤为突出,中国中产阶层崛起,旅游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
“事实上,多年来困扰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问题多与此相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游客花钱买不愉快,导致市场只要有好的产品、线路,稍微有一点创新,游客就会追捧。对旅游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红利,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将迎来黄金时代。”在洪清华看来,供给侧改革要从景区收入结构和产品服务两方面入手。
自上而下 层层实践改革
北京联合大学旅
游学院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认为,中国地域广阔,国情复杂,“一刀切”地推动供给侧改革面临不少困难,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革试点。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层面在加强制度供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具体包括,强化文明旅游工作,印发《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旅游法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以旅游法为核心的旅游法规范体系;推进国办发62号文件和旅游用地等政策的落地,抓好对各部门分工任务的督办落实;推动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深化旅游协会改革,充分发挥协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服务政府的作用,等等。
“我国的旅游制度供给相对来说是非常及时的,这是政府主导的制度优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认为,从旅游法和国务院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措施,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再到地方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投资集团等,无不表明我国旅游制度供给相对充裕。
李柏文表示,“目前制度供给迫切需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形成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的多元化旅游非政府组织;二是休闲时间的供给制度要尽快完善,盘活国民存量休闲时间,科学设计增量休闲时间,探索中国特色的假日制度,依法有序释放休闲时间;三是全行业合力推动旅游一级学科建设工程,促进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理论对旅游实践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
与之相对应,各地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改革探索也在逐步推进。山东通过优化旅游供给结构,促进旅游消费升级。聘请了世界旅游组织编制
山东旅游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托5A级旅游景区或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示范区。
江西省秉持“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的理念,通过创新绿色旅游产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提升红色、古色、绿色传统品牌的基础上,重点在乡村旅游、中医药旅游、健康养生旅游、
温泉旅游、水利旅游、林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房车露营旅游、文化旅游等领域,推进“旅游+”创新。
苏州市则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供给侧改革、积极倍增城市经济新动能,明确提出了“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思路,加快苏州旅游业创新发展,加速助推城市经济新发展,并将“科学发展民宿产业”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认为,旅游景区是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核心,这就要求景区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现在旅游景区的供给还没有打开思路,没有去仔细研究需求,全域旅游对景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认为,在当前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旅游产业“一枝独秀”,牵引着中国经济发展,旅游投资潜力巨大。他分析,从参与的主体看,互联网企业前10名中9家投资旅游休闲产业;房地产企业前5位全部投资旅游休闲产业;山西煤炭企业215家投资旅游休闲;风险投资企业前10位8家投资旅游休闲产业;十大富豪8家玩电影。从投资额度看,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投资200亿元,
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投资230亿元,吉林送花港国际度假区投资400亿元,中国海南海花岛投资1600亿元。他表示,“大资本和多元主体的参与,必将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精细高效的转变。”
盯住质量 啃下“硬骨头”
不久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中指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少要侧重以下3个方面:一是通过产业升级,解决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二是通过提质增效,解决旅游业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实现增长的问题;三是通过补齐短板,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早就有专家表示,旅游供给侧改革是一块“硬骨头”,既紧迫又艰巨,将贯穿于“十三五”整个时期。如今,全国旅游经济总量已相当可观,人均占有量尚待提高,因此优化质量与效益更为重要,要适当淡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指标。创造“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应成为旅游人的新心态与新担当。
王洁平认为,供给侧改革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无论是旅游景区、旅游饭店,还是乡村旅游、休闲街区,都要致力于打造精品,追求精致,讲究精美,从数量型走向质量型。精品就是有效供给,精致就是供给水平,精美就是引导消费,说到底就是要提高旅游供给侧的创新能力。
曾博伟表示,单纯的需求结构没有太多意义,因为不能被有效满足的需求只是潜在需求,是无效需求。比如,过去业内人士习惯于把能否落实带薪休假看作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带薪休假可以给城市居民提供更长的假期,但如果国内没有好的旅游产品,带薪休假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境外旅游作‘嫁衣’,结果也只能是旺了出境旅游,凉了国内旅游。”
曾博伟建议,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和效率,需要在新形势下加大对旅游投资的引导力度,防止在旅游业“大干快上”的时候,形成新的投资泡沫和低效甚至无效供给,特别是要通过政策措施,引导投资一批符合旅游消费需求升级方向的旅游项目,为旅游业未来5到10年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动能。
“旅游供给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的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制度改革的推进将会加速这一转变。”王琪延表示,在2020年或者2030年,一个全域旅游休闲时代一定到来。从供给侧看,供给将更加精细高效;从需求侧看,国民以及境外旅游者将更加满意。
旅游供给从粗放至精细从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