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华文化游”
2010年11月中旬,国家旅游局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举办期间宣布,2011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华文化游”。消息一出,令旅游业界充满期待,多地旅游主管也提前对外公布了2011年当地的文化旅游主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表示,将集中展示黄河文化与塞上江南的美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则表示,将发展以军垦文化等为代表的特种旅游,并深挖古楼兰特色文化。
检阅从1992年至今的历年旅游主题,“中华文化游”是自1994年“文物古迹游”之后,又一次明确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对于为何将2011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华文化游”,国家旅游局方面并未透露原因。然而,纵观201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不难梳理出这样一条脉络:2010年3月举办的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以旅游文化产业的变革为主题,研究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探讨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办法,被业界评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前瞻性”;2010年7月,国家旅游局与国家文物局签署《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文物旅游战略合作新局面;2010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有关旅游与文化如何联姻的思考与操作,贯穿了2010年旅游发展的全过程。
2010年10月在湖南省张家界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无疑是当年中国文化旅游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称,此举是对《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等要求的呼应。作为一项常规性节庆活动,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也将承担起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半数以上的国际游客出游,目的是为了参观有关文化遗迹或进行文化娱乐与艺术欣赏,历史纪念地则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吸引物。中国的旅游也一直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含语言文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等诸多层面,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些文化元素,激活了山水风光。李白的诗句、苏东坡的词,给原本无奇的山水增添了无穷韵味;一个个古书院、古亭榭,彰显着一方地域特色;刺绣、雕刻等民间工艺,往往镌刻着古人先贤的超常智慧。它们共同构成的文化地图,引得无数人踏访寻踪。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423万人次海外游客前来参观,中国馆受到热捧,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2010年12月29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透露,全年进入我国旅游的国外游客预计将突破1.3亿人次,2011年“中华文化游”活动的举行,将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来我国旅游。
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地方的文化旅游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李白、曹雪芹、甚至神话人物孙悟空,都被扯进“名人故里之争”,而且愈演愈烈,越发荒唐。盲目的名人故里开发,已经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在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年,中华文化如何给力旅游发展,旅游业怎样更好地承担起保护与传承文化的使命,将成为旅游业界及社会各界着力破解的课题。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裴钰的观点,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要坚守传统主流价值观,真正的文化旅游绝不是低俗的旅游。
我们期待着,2011年成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
——2011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华文化游”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