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城为何旅游业火不起来
沿着黄河,向兰州百公里之外榆中县的最北端进发;一路颠簸之后,眼前忽然豁然开朗,青城到了。一条条青石铺就的大街彼此相通,街边明清风格的古旧四合院,门庭互对,完整的记录了这座千年古镇的兴衰与沧桑。
以山陕客商为代表的各地商人云集青城,一时间,店铺林立,街道繁华,马队、驼队、车队络绎不绝;皮筏、木筏、渡船鳞次栉比。在这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正上演着一场场送往别离。年轻的妻子望着丈夫远去的船只,眼神中掠过一丝哀伤……
如今的青城少了当年的繁华,甚至显得有些落寞。只是散落在镇中的祠堂、戏楼、古民居、城隍庙还在静静地提醒着人们,它也曾披覆着千年尘埃;还有那些至今仍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街道名,在炫耀着小镇曾经那些显赫的军事战略地位。
作为中国水烟之乡,有人说,水烟是青城命脉所系。《本草纲目拾遗》指出:“水烟真者出兰州”。据史料记载,兰州水烟兴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光绪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青城水烟发展至鼎盛时期。大小烟坊多达200余家,从业人员达上万人,产品行销沿海地区及内蒙古、重庆、四川、山西等中国大部分地区。名牌百出,水烟带动百业兴旺。
清末以后,社会动荡和日本侵华,直接影响并阻滞了水烟的销路。把青城的水烟也推进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加上纸烟、卷烟兴起,致使水烟销量大幅度下降,许多烟坊倒闭,使青城这个昔日以水烟业为支柱产业的商贸集散中心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近年来,对于青城、对于水烟的宣传一直没有间断,可兰州水烟并没有像兰州牛肉面、兰州百合一样闻名全国;更不可能再像明清时期那般享誉天下;让这样一张名片失去光彩,何尝不是兰州的一大损失。
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但由于接待能力有限、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全,致使青城的旅游一直不温不火。
其实,天下古镇差不多,不是看房子,就是看街道,大同小异,普通游客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古镇的差别,很多都是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历史城镇的文化特色是该区域传统文化的集汇,它真实具体地记录了该区域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利用,在古镇旅游的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
甘肃古镇旅游的开发欠缺的就是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及缺少让游客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的旅游项目和衍生的特色产品。一句话,缺乏市场化的运作,作秀的成分大于做实事的效果。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城为何旅游业火不起来
相关信息